
期刊简介
《中外医学研究》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准,黑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,黑龙江省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医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。国际标准刊号:ISSN 1674-6805、国内统一刊号:CN 23-1555/R,旬刊,国内外公开发行,邮发代号14-83。 本刊发表文章已被“中国核心期刊(遴选)数据库”、 “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”全文收录期刊,并全文录入“万方数据-数字化期刊群”电子版。 本刊以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和医学科学发展为宗旨,以推广现代医学先进技术、交流临床防病治病经验、普及医学科技新知为己任,服务于全国广大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。本刊的办刊方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提高与普及相结合,积极倡导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。
泡腾片服用常见误区及正确方法
时间:2025-08-27 14:32:46
误区一:直接口服或含服泡腾片
危害分析
泡腾片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等崩解剂,遇水后迅速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。若直接放入口腔,会在唾液中发生反应,短时间内生成大量气体,可能导致:
气道堵塞引起窒息(尤其儿童和老年人风险极高)
胃肠道不适(腹胀、腹痛、打嗝)
食道黏膜损伤
典型案例
2017年央视《见证》报道:18个月大婴儿因直接吞服泡腾片导致窒息死亡,抢救无效
2022年西安某医院案例:成人直接吞服阿司匹林泡腾片后出现严重呛咳,需紧急抢救
权威警示
国家药监局明确指出:"泡腾片严禁直接口服或含服,特别是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"(2023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)
误区二:使用热水冲泡泡腾片
危害分析
维生素类泡腾片(如维生素C)遇高温易氧化分解,药效损失可达30%-50%
部分药物成分在高温下会发生化学变化,可能产生有害物质
高温会破坏泡腾片的崩解平衡,影响溶解速度和效果
科学依据
维生素C在60℃以上环境中稳定性显著下降,80℃以上几乎完全分解
泡腾片崩解原理是酸碱反应,无需高温辅助,40℃以下温水即可满足需求
正确做法
使用40℃左右的温开水(手感温热不烫)冲泡,水量以150-200毫升为宜
误区三:未完全溶解就饮用
危害分析
未溶解的药物颗粒可能刺激口腔和食道黏膜
继续崩解产生的气体可能引起呛咳或腹胀
药物分布不均可能导致局部浓度过高,增加不良反应风险
识别方法
观察气泡状态:完全溶解后气泡会自然消失,不再有"滋滋"声
等待时间:一般需要1-5分钟,具体以气泡完全消失为准
正确步骤
1. 将泡腾片放入温水中
2. 等待至气泡完全消失(约1-5分钟)
3. 轻轻搅拌后饮用
正确服用方法总结
基础步骤
1. 准备150-200ml温开水(40℃左右)
2. 将泡腾片放入水中
3. 等待1-5分钟至完全溶解
4. 搅拌均匀后立即饮用
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儿童:必须在成人监护下服用,严禁自行取用
老年人:建议使用带刻度的杯子,确保水量和溶解时间
心脑血管疾病患者:注意泡腾片中的钠含量,每日摄入量不超过推荐值
储存要求
密封保存在干燥处,避免潮湿
远离儿童可接触区域
开封后尽快使用,避免长期存放
权威来源
国家药监局2023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
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学部研究
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管中药师建议
《中国药典》泡腾片剂型使用规范